长篇畅销(发糖了发糖了...)(1 / 2)

重生1997 桃花露 11491 字 3个月前

李玉还告诉她李科也考上了, 好赖的有个学校上,出来能到高中当个体育老师什么的,也挺好的。

挂了电话林妍回去继续啃自己的猪蹄。

韩奶奶已经又给她挑好一大块。

姥娘和姥爷对刘金顺考上挺欣慰的。

姥娘“这孩子也是个用功的, 他娘没白受苦, 等他学出来,你大姨就能轻松点了。”

韩奶奶“到时候找工作、娶媳妇, 说不定还得买房子, 瞧着也没轻松。”

姥爷“他工作当然得自己买,他娘一把年纪就种几亩地,哪里给他买得了房子呢。”

三位老人家又开始说养孩子的辛苦, 费心费力费钱的。

韩慕阳见状就想起身躲开。

韩奶奶“阳阳, 不管咋说你爸在钱上没亏待你, 没让你为了学费和生活费犯愁,你以后也得孝顺他。”

韩慕阳“奶, 我知道。等他年老体衰要是人家不稀罕他了,我再孝顺他。”

韩奶奶半宠溺半嗔怪“你这个孩子。”

等他们吃好晚饭天也黑了, 林妍坐在秋千上晃晃悠悠的消食儿。

她喊三宝出来溜达, 三宝却钉在堂屋看电视。

暑假是地方台重播武侠剧最多的时候,这会儿俩台一起播大侠霍元甲和飞燕惊龙, 上午有个台放大侠沈胜衣莲花争霸, 反正都是老电视剧重播。

白天上班, 店里的电视机也会放,他他冷不丁看两眼,总是不连贯却更勾引人。他也不在意不连贯,反正从任何段落, 从任何情节开始都能看得津津有味。

每当到了关键时刻就一集结束,让他懊恼得不行, 就问林妍后面。

不管林妍看没看过,他都问林妍,一是林妍看电视多,二是想让林妍给编个后续。

韩慕阳走到秋千旁边问林妍,“要不要出去溜达”

林妍“不要”

韩慕阳拒绝得这么干脆,好像我别有用心似的。罗智辉又没搬到县里来。

他随手给林妍推了推秋千。

林妍“高点高点”

韩慕阳“你刚吃完饭,高点不怕吐出来”

林妍就用脚支着地不晃了,有一搭没一搭地和韩慕阳聊天。

韩慕阳问房子的事儿怎么样了,这二哥和三宝都住进来,林家的房子还没影呢,林父还嘀咕呢。

林妍“急不得,反正还早呢,下个月买到就算快的。”

原本她想这两天再出去转悠,结果又下起大雨。

一连下了几天,本县的某些河床水位也暴涨,尤其之前填河造田、盖屋的地方,因为破坏了河道,现在暴雨倾盆就导致河水泛滥,有部分村落受灾。

后来水位连续预警,水库不得不开闸泄洪,位于下游的村庄农田就得承担损失。

这种时候县领导、镇领导全部出动,下乡抗洪救灾、宣讲政策、安抚受灾群众以及给予泄洪补偿等等。

林妍让韩慕阳开着摩托车带着相机,陪她去一些村和河道看看,多拍点照片。

她搜集不少一手抗洪素材,又管胡淑琴了解一些信息情况,以一个高中生的视角写了几篇关于本县领导带领全县百姓防洪、抗洪的文章。

现在有电脑、网络,林妍动作就很快,写完以后就把一篇稿子投去市报,又写了一篇投到省报去。

等市报和省报选用了她的文章以后,她又写了几篇政府带领军民抗战的文章,上下一心,众志成城,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这样的文章各报社、记者写得不少,可她是一个乡下高中生,非专业人士,非体制g务员,写的是自己的感受、体会的是普通老百姓的感情,所以这样的文章就显得尤为独特和可贵。

这篇文章在市报刊登以后,就被省报等各大官媒报纸转载,甚至登上全国性的人民日报。

这是林妍始料未及的。

六篇文章让她拿到1000出头的稿费,她没有留下全部捐给前线抗灾救灾的组织。

98年一个普通乡下学生一下子捐款1000块,很容易成为乡镇和县里树典型的对象,于是林妍的名字开始在县政府和各学校领导和老师间开始频频被提及。

教育局开会的时候,三中学校领导、教务主任都被表彰了,表扬他们教育出这样一个好学生,是三中的骄傲。

三中校长和教务主任商量,打算等9月高一学弟学妹们到校报到以后,集合全校师生去操场开全校大会表彰林妍

教务主任正用韩卫红送的玻璃杯喝茶呢,不用呸茶叶还挺惬意的,他考虑校长的意思是发教子有方奖还是发优秀学生奖或者都发也行,然后接到韩卫红的电话。

一听韩卫红说韩慕阳三个要转校,他差点把玻璃杯摔了,赶紧放桌上。

他叹了口气,“红啊。”

韩卫红麻得哆嗦一下,“老罗,好好说话。”

教务主任“红啊,年轻时候咱俩就是好朋友,对吧。”

韩卫红“老罗,对不住,我侄子转学这事儿吧我说了不算。”

教务主任“那你也不提前跟我打个招呼。”

韩卫红“我这不是告诉你吗”

教务主任“这还行,我没那么难受了。”

挂了电话,他琢磨一下三个孩子这是还没转学呢,韩卫红提前给自己报信来着。也许是怕自己这个老同学受不了好学生转走太失落,就打个招呼。

韩慕阳本来就是首都过来的学生,人家有关系要在哪里读书也不是三中校长说了算的,要转走也容易,没人会阻拦。

三宝成绩一般,没什么突出的,就是普通学生,甚至在老师眼里连本科生也不是,多半是个中专生,自然也没什么好阻拦的。

只有林妍不但成绩优秀,还在市报省报发表文章,语文老师也给作文选刊投送过几篇都发表了。她在老师圈里也是颇有名气,学校还是有点舍不得的。

可不管怎么说,他也没有阻拦人家的道理呀。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家奔着更好的前程走,自己要是阻拦,那反而是混蛋。

听韩卫红的意思,人家在城里买房家长给转学籍,还是县教育局同意的,县一中也愿意接收,这转学是板上钉钉的。

教务主任有些酸溜溜的,他一中当然乐意接收了,这么好的学生,哪个学校不抢着要要是他一中不给韩慕阳和林妍个实验班上上,他都不同意

在韩卫红给教务主任打电话前几天,林妍找到了合适的房子。

没用去远处寻,他们租来做铺子的那个院子,房东听说林妍要找房子,就主动找到黄建设。

黄建设带着房东来找林妍,这事儿韩慕阳不管。

“小老板,你要房子,咋还舍近求远呢不问问我”房东生得富态,一副好脾气的样子。

林妍笑道“之前叔没说过卖房子,就忘记问,可真是灯下黑了。”

她就问房东想卖多少钱。

房东如今在厂子里工作,住着厂子里分的两室楼房。

儿子前两年中专毕业工作分配在机电厂,闺女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去读了一个职高,现在还没毕业。

他们一家都不想来住这个院子,想着卖了钱回头再帮儿子在机电厂买一套单位宿舍楼。

这时候工龄可以抵资格、房价,学历、职位也有优势。

儿子在机电厂工作两年,如今也是质检小组长,要买房子就有优惠,60多平的二室只要一万六就能买到。

家里有存款,再把这个院子卖掉,差不多就够了。

林妍倒是也想占他便宜,就笑道“叔,这个院子以后会不会拆了盖楼你看这一片都是平房。”

房东笑道“不可能,你是不知道,人家都去城西那边盖呢,已经破土动工,过几年楼就起来了。看样子年轻的有钱人都去那边买房子住呢。”

林妍一想也是,很多商品房开发商图地便宜,都去那边盖房子,这边呢最后就成为了商业区和娱乐区,还会在旁边修建一个很大的公园。

反正平房拆迁以后,大部分人都搬走去住单位或者买商品房住。

不过这里后来也盖起几个小高层住宅区,住的都是政府人员以及高中老师、各单位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很少有普通百姓就是了。

那是以后的事儿,林妍不管,她只管眼下。

房东诚心要卖房子,倒是也没要高价,边缘地带这样一个院子卖三千块,他要五千块,把里面家具什么都送,院子外面的树都送。

他心里有数,这样的房子现在根本没人买,人家都想买楼房,买新房,谁还要这种七十年代的砖瓦房啊。还不全是红砖瓦房,一半青砖黑瓦房,灰突突的不鲜亮,买了年轻人都不爱住,保不齐还得翻新盖新房,现在盖新房那可贵。

他心理价位是四千六也卖,毕竟距离这里几里路也算县城的地方有个院子比他家大点,人家还是八十年代后期盖的红砖瓦房,现在才卖三千呢。

要是再出去一些,去夏庄那边买自然更便宜,当然,村里的外人不能随便买,买了也没有地基所有权。

林妍和黄建设看了好几家,了解不少信息,当然知道这个情况。

她对房东道“叔,这个房子4500也能买吧”

房东哈哈笑,“有黄老弟帮你掌眼,你肯定知道行情,那咱好商量。”他就想看在黄建设的份上,给林妍便宜些。当年他和人家闹矛盾,被讹上,还是韩卫红帮他调解的呢。

最后房东说4800。

林妍同意,“叔,不过我们合同要签好,以后没有任何纠纷,另外房本、土地使用权等这些都要证件齐全,如果没有的咱们要去补办。”

务必保证没有一点遗留问题。

这时候很多乡下人来买城里老房子,当时不懂,最后都发现不是没有这个就是缺那个证,弄来弄去自己只买了个房子,只有房子所有权,如果想拆了重盖,或者拆迁的话,那些福利他都享受不到。

林妍可不想这样。

房东也没想到她懂这么多,只以为是黄建设说的,也都同意。林妍能答应4800块,他有点意外,感觉自己没亏还赚点便宜。

之后就签订卖房合同,然后再去相关部门把各种手续证件补全,再去房管所备案等。

林妍现在在县政府那边也是个小名人,还有胡秘书帮她打招呼,所以办得就很顺利。

办完以后,她少不得又把相关人员一人送上一份合心的礼物。

房主写的林母,因为林父的户口依然要留在林家屯。

林妍现在也理解他们这代人对家乡的感情,走不脱,哪怕后来跟着子女去大城市住,等孙辈长大他们也还是选择回到老家,因为那里有他们的过去,有亲朋,又多半生的回忆,还有祖辈的坟茔,是他们割舍不下的。

她也不会强迫或者劝说他们以后去大城市,只是让他们在这里留个家,以后想去哪里都能去,想回来也有舒服的地方住就行。

林母的户口转过来,林妍和林斐的也能跟着转过来,林媛的已经跟着去了大学,就不在家里。

这样的话,他们三个的按人口分配的土地就要交还村里。

林父也想开了,林母和林斐这个假期赚的钱都够家里吃喝的,何必非要跟几亩地较劲

再说他和爷爷的地还在呢,以后就几亩地也好侍弄。

户口转起来一点都不麻烦,毕竟有产权房在这里,就等于转过来。按照正常流程,可能费点时间,而林妍现在已经上下沟通好,那就是跑过去敲章的事儿,简直不要太流畅。

跑完户口就要转学籍,她要把自己和韩慕阳、三宝的学籍都转到县一中来,把林斐的赚到县初中。

这阵子韩慕阳常跑几个地级市,忙他代理的事情,三宝则在店里帮忙,所以跑户口和学籍就是林妍去办。

学籍这个她跑一下教育局就行,有胡云鹏在办起来也顺畅。

胡云鹏还指点她,让她提前给三中校长打个电话。

林妍“胡叔,我和校长不太熟。”

她前世和校长就没说过几次话,顶多是发表作文或者参加学校什么比赛获奖,校长给颁奖,毕竟她成绩不算突出,没机会让校长单独表扬。今世她虽然成绩还可以,也发表不少文章,也被老师在校内传阅作文和投稿发表作文,但是她性格更温和为人更低调,很少做抢风头的事儿,所以她和校长交集也不多。

如果有的话,顶多就是她帮校长写过几个稿子这样也不足以让校长记住她。

她这么贸然打电话过去,会不会让人家以为自己炫耀或者什么的

不熟,感情不到位,就感觉说什么都不合适,所以她有点犹豫。

胡云鹏笑道“没事,别怕,你家里搬到县里,孩子跟着父母走,老师当然理解,不会阻拦的。你提前说一声,老师们心里也有数,不至于太突然。”

林妍虽然不是很懂这些,但是她听长辈劝,立刻就组织一下语言给校长打个电话。

此时虽然才8月上旬,可他们学校高三班已经开始上课,高二也偷摸补课。

现在上头提倡素质教育,一直喊口号,乡下高中却没有素质教育的条件,一直都是应试教育,也习惯补课之类的。

不过林妍三个没去。

韩慕阳是本来就不想去,三宝则觉得既然要转到县里来读书,那就别去三中补习。

其实他也不想补习,因为初中也补习过,他觉得这种补习班没用。这种补习班就是一个心理安慰,大部分学生根本学不进去,老师也就是发试卷刷题讲题,顶多让学生们提前回学校,约束起来收收心,但是不办的话就会担心是不是浪费了时间,会不会影响升学率之类的,所以还是要办。

也因此校长和教务主任没有什么事儿就在学校呆着。

校长之前就听教育主任打过招呼,也有心理准备,两人还嘀咕教育局的朋友会不会打个电话通知他们一声,甚至猜测韩慕阳或者林妍会不会提前跟校领导汇报一下啥的。

现在林妍把电话打过来,礼数周到,校长也就没什么好芥蒂的。

校长挂断电话的时候心里还有些不是个滋味,虽然转到自己学校的和转出自己学校的学生不少,可他以前很少有这样的感觉,就觉得自己学校一个人才被人抢走了。

他叹了口气,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好学生要转去更好的学校,这是人之常情。

虽然不舍的,却不得不接受啊。

对校长来说,不只是少了一个能考上本科的好学生,还意味着他少了一个多露脸的机会。

以前林妍发表了什么文章,县教育局开会的时候就会点名表扬,在几个校长跟前他就倍有面子。

哎,现在这个面子,被一中校长抢走了,恨啊

他很同意教务主任的话,这俩学生去一中的话必须得进实验班,要不他也不答应。

他立刻就给一中校长拨了个电话,也是他同学,关系好说话就随便,先阴阳怪气一通,等对方有点受不住了他才道“师兄呀,恭喜你啊,把我们学校两个最好的学生挖走了。”

一中校长莫名其妙,“哎哟哟,哪里的话啊,都是按片上学,我哪里敢呐。”

听三中校长解释了一下,一中校长乐了。

这前阵子三中校长才因为林妍在教育局露了脸,今儿这宝贝怎么就转到自己学校了

他虽然很想厚道地不要笑,却还是忍不住,“老弟呀,那可多谢你们呀,培养了好人才,放心吧,交给我们,我校是不会亏待任何一个好学生的。”

毕竟他们学校有三个实验班呢。

三中校长酸溜溜地说几句然后挂了。

林妍这边跟校长提前招呼一声,那边胡云鹏帮她办手续,办好以后她再去一中教务处盖章,然后再去三中教务处盖章就好。

有教育局的印章,一中自然不会有异议,更何况来了一个成绩极优秀的和成绩不错的,哪怕搭配一个成绩一般的,一中校长也乐意得很。

韩慕阳和林妍的事迹,一中校长早有耳闻。

虽然林妍为人低调,觉得自己没什么了不起的,可她在本县学校也是小有名气。

她的文章屡次登上市报、省报,作文也几次发表在中学生作文选刊上,每次教育局开会,校长们集合的时候,一中二中四中五中的校长都要夸三中校长几句,羡慕他有个这样长脸的学生。

尤其林妍最近发表的几篇抗洪救灾的文章以及捐款的事情,那更是长脸。

一中校长心里还暗笑,三中校长当时多得意,这会儿就得多失落吧,咋也想不到撑门面的学生转到自己学校了。

一中校长痛痛快快地给盖章,至于到时候分在哪个班级,那就不是林妍几个学生能做主的,是教务主任和各班主任综合考量决定的。

8月20号,三中高二年级结束补习班休息两天也正式开学。

这日上午林妍就让韩慕阳拉着她和三宝去三中盖章,之后把文件交回一中教务处,他们的学籍就算正式转到县里。

林妍让韩慕阳和她一起,让三宝去跟五班主任打个招呼,说一声,如果愿意就再去教室和关系好的同学说一声。

她让韩慕阳去和荆世宏说一声,韩慕阳却懒得去。

他道“先去找教务主任。”

他俩一起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