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好一会儿,房门才打开,从里面轻盈的转身出来一个粉嫩的少年,少年摸了摸耳旁的发丝,似乎感觉到有几缕脱落散乱了出来,轻轻甩了一下头,然后碎步来到众人面前,扭捏着向庄师叔道:“师叔,您刚才说的,师侄在房中都听到了,只是时间太紧,没有打理好,不好出来见人。”
这一亮相,顿时摔落满地眼球。
庄师叔似乎被什么东西呛到了,咳了一会儿,才揉揉眼睛,将名册收起,向大家继续介绍。
总的说起来,庄师叔是位执事,是位筑基期执事,负责这所院落中二十名新到弟子的一应事宜,谁要是有了什么不解的地方或者有些什么困难,他都会给大家解答,能解决的当场解决,解决不了的,报到上头,
上头给予解决。当然,这些问题仅限於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具体的修炼问题,自有老师讲授。似他这样的执事,三清观共有十五位,每人都会带二十人,直到下一个十年招考。 所以,在周无忧眼中,庄师叔便如前一世大学中的班主任,只不过不同於班主任的是,这位庄师叔的态度很谦和,按照周无忧的观点,他对自己的定位十分准确,统共就是两个字——服务。他既不会强迫要求你去做什么,也不会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指点你应该怎么做,一切都以建议的口吻知会大伙儿。庄师叔甚至开玩笑,说是大家其实进了三清观的大门,就永远是三清观的弟子,无论最后什么境界,三清观都不会抛弃大伙儿。哪怕你从现在开始睡懒觉,一直睡到一百岁寿元终止,三清观都不会强迫你起床!他甚至还举了一个例子,描述了一番那个前辈弟子的风范,惹得众人一阵大笑。周无忧依稀听见那个前辈的名字,好像叫什么“三吉”的。
在众人的笑声中,最欢畅的要数廖师兄了,他笑得胡子一颤一颤的,似乎发自真心的感到开怀和愉悦。
庄师叔等大家笑完,便亲自带着众人游览和参观三清山,这也就是周无忧在百花门曾经经历过的认门了。三清山的外门很大,方圆十多里的满山绿色中点缀着各种各样的建筑。每一处相互间的距离都不近,但众人都是修士,虽然说级别都很低,法力微薄,但这点距离对大家而言都不是什么难事,随同庄师叔一起,就庭院往外行去。
在庄师叔诙谐的话语中,众人一边笑一边听,不知不觉间便将几处最要紧的所在闲逛了一番。路上还和几组同期新入的其他弟子相遇,他们也是“认门”的,只不过路线不同罢了。大家在带头师叔的介绍下,相互拱手致意,口中“师兄”、“师弟”、“师姐”、“师妹”个不停,三清山中,好一番热闹亲和的景象。
周无忧很享受这一切。在经历了莽山的时刻提心吊胆之后,在遭遇百花门严酷门规的屈辱之下,在度过灵崖山一年的囚禁之余,他对这样修士间和和美美、自由自在的生活感到极度舒畅,也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美好的期望。
庄师叔带领大伙熟悉的几处地方,都是以后往来会比较频繁的处所。外门的地势比较平缓,小路在山道间绕行得也很平缓,浑然感觉不到上山还是下山。这些建筑都依傍在茂密的林木之内,或是紧靠山壁,或是环绕流水,谈不上美轮美奂、说不得恢弘大气,但那股子朴实浑厚、典雅庄重之中,透着深深的底蕴,折射着岁月的沉淀。
一路行来,庄师叔随口道出这些楼阁的名称、功用和历史,间或加入几段典故,或令人捧腹,或引人沉思,或发人深省,或使人叹息。周无忧很高兴能够碰到这样一位执事,在他的口中,便能很轻易、很形象的了解到很多三清观的历史。
比如问道堂,这里是所有引气期弟子听课的最重要场所。问道堂的建立, 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那时候三清观还没有问道堂,弟子们学习的方式就是一对一拜师,学习自己师父传授的修炼本领。自从问道堂建立后,三清观一改这种求学方式,以大课堂传授来取代拜师学习,弟子们能学到自己想学的,也更有时间规划自己的修炼方向。这种传授方式如今已经传遍了真灵界,被许多门派都陆续采用。
比如藏经阁,这是三清观最古老的楼阁,已经存在不知多少岁月。它收藏了三清观建派以来的所有重要档案和一应修真功法、神通典籍,是三清观最重要、最宝贵的建筑,没有了藏经阁,三清观的传承便会断绝大半。
比如三清殿,这是介於内门和外门交界处的一座大殿,大殿之前是一块方圆广阔的平台,这也是整个三清观祭拜祖师和举办重大活动的场所,是三清山中唯一称得上宏大的建筑,据说可同时容纳数万人。
比如珍馔馆,一望其名而知其意。庄师叔带着大伙儿来到这里时,不无讥讽的道:“这里倒是有些名不副实,大家将来忍受些罢,谁让金丹以上就能辟谷了呢?所以,到这里吃饭,也是对大伙儿早日进入金丹的莫大鼓励。”
……
最后,庄师叔指着极远处一栋立於峰顶的高楼道:“那里是隐心堂,是大师兄料理门派事务的所在,无论内门外门,一应事务都在那里处置。大伙儿记住了,相互称呼时只需叫声“师兄”、“师弟”或是“师姐”、“师妹”便可,凡是前面多了个数的,都是我三清观真传弟子,所以,在三清观中,大师兄只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