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2 / 2)

千山记 石头与水 3965 字 3个月前

谢莫如道,「辅圣公主未尝不是为了保全英国公府。」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自来如此。」谢尚书颌首,「当年便有西宁关之战,先晋王不知深浅过去,身死西宁关。晋王之死,令辅圣大怒,虽有晋王年轻唐突之故,未尝没有英国公府的原因。我那会儿也年轻,这些多是后来听来的。要我说,当初英国公府与辅圣嫌隙还因一件事起,辅圣嫁的是英国公嫡次子,英国公有嫡长子,如此,英国公爵位传承是轮不到辅圣这支的。但当时辅圣权重,英国公世子未免多心。」

谢莫如震惊,「辅圣还有儿子?」

谢尚书道,「辅圣一子一女。」

谢莫如道,「难道英国公世子只怀疑辅圣要为自己儿子抢英国公的爵位,而不是辅圣要谋夺皇位么?」

谢尚书摇头,「要是不了解辅圣子女的人,怕是会这样想。辅圣才干不俗,其实程太后二子二女,除了宁荣大长公主外,皆是极有才略的。不过,辅圣子女皆不肖似辅圣,而更似驸马。说来,方驸马委实是个好人。方驸马琴棋书画皆极精通,唯独不爱世俗庶务,却也时常为人缓颊一二,又不会干扰政务。你舅舅同方驸马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成天听琴做诗,做个才子是足够的。」这种性子,做帝王那是没影儿的事。

谢莫如不大爱听这个,问,「英国公是如何得到的传国玉玺呢?」

谢尚书道,「此事,据我所知,最初是由宁国公给陛下上的一道遗折中所言。」

「好生毒辣!」凭此一事,英国公治死宁国公一家子都不冤,谢莫如道,「哪怕是遗折,陛下不会就全信了吧?」

「不止於此。」谢尚书道,「据说那遗折内不只写了这一件事,还有英国公府私开银矿金矿,私下着钱,冶练兵械,训练私兵之事。金银矿与私兵一事皆被证实是真的。」在谢尚书看来,英国公府被灭满门也不冤,找死的事做了不是一出两出。

「难不成就此推断传国玉玺也是确有其事?」把假话放在真话里说,真真假假,这也是常规手段了。

谢尚书轻叹,「彼时陛下年岁尚轻,对舅家很是信任。宁国公遗折之事,原本陛下是私下拿给辅圣看的,辅圣与陛下商议暂且忍耐一二。可陛下信任舅家,将此事告知了前承恩公,谁晓得这等势利小人,半点儿不念陛下圣恩,听闻英国公家有传国玉玺,就暗地里投靠了英国公。竟反将此事泄漏给英国公知晓。不然,英国公府或者不至谋反,辅圣公主亦或不需与英国公府反目。世间之事,多是坏在小人之手。英国公闻知宁国公遗折之事,立刻发难灭宁国公满门。之后,英国公步步坐大,辅圣断不能容忍英国公府淩驾於她的权柄之上,遂下手除去英国公府。继而为陛下遴选名门之女,联姻褚国公府,立后选妃,充盈后宫。几年下去,陛下顺利亲政,谁也没料到辅圣会突然自尽。」

谢莫如对辅圣自尽之事看得很淡,她淡淡道,「人不可能预料到所有的事。」

谢尚书感慨,「当年旧事,你不知晓的,大约就这些了。」说完之后,老狐狸颇有种如释重负之感。

谢莫如抬手自手畔沉香镇尺下取出一张素白纸笺,自笔架上取了一支小狼毫,将几件大事一一列出来,然后问谢尚书每件事发生的年份,最后给谢尚书看了一下年代与事件对应表,谢尚书颌首,「都对。」却是不知谢莫如要做什么。

谢莫如问,「祖父,薛帝师此人是何来历,祖父知道么?」

谢尚书道,「他原是青城山人氏,少时因战乱父母双亡,在青城山道观长大,自幼天资过人,十二岁时便已通读道家经典。道观的方丈有意栽培他以后接管道观,机缘凑巧遇到去观里上香的老永毅侯,老永毅侯就是现永毅侯的祖父。老永毅侯那会儿正在川西练兵,他老人家虽是武将,平生最喜欢会读书的人。见小道士非同凡流,说在道观可惜了,那时薛帝师亦是年少,想是也有些少年心性,由此随老永毅侯下了山。老永毅侯为他延请名师,他不过六年便连夺三元,成为我朝开国以来最年轻的状元郎,由此入得帝心。今上那时也年轻,说来,薛帝师比今年不过年长四岁,比老夫年轻的多。老夫当时也自负不算没有才学了,与之辩经竟险些丢脸,方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哪。」

「薛帝师比陛下年长四岁,这么说,薛帝师中状元这一年,就是宁国公身死这一年。不知宁国公死在几月?」

谢尚书道,「当年腊月。」因宁平公府丧礼办得极大,故此,谢尚书记忆很清楚。

「不知薛帝师任帝师是哪一年?」

「也是这一年,他十八中连夺三元,惊艳帝都,陛下与之相谈甚欢,初时是时常叫他一道谈诗论画,大约是五月还是六月,教授陛下经学的林大学士因病致仕,陛下就点名让薛帝师补了这个缺。概因薛帝师年轻,朝中多有人不服,故有宣文殿辩经一事,老夫当时亦是与薛帝师辩经中的一人,惜乎不敌於他。」这许多年后,谢尚书提及此事犹颇多感慨,「经宣文殿辩经一事后,薛帝师名声更响。说来,他不论口才与学问,世间都是一等一的。今人将他同江北岭齐名,并不算辱没江北岭。」

谢莫如问的相当细致,「薛帝师除了给陛下讲经,还担任过什么官职么?」

「他的官职都在翰林院,其实一直到薛帝师致仕,也不过正五品。不过,陛下对他信任非常,娘娘若怀疑他在陛下亲政一事中出了大力,其实不必怀疑,这是肯定的,虽我不知薛帝师是如何为陛下谋划的,可自他致仕这许多年,陛下仍对他念念不忘,赏赐丰厚,就可知他在陛下心中地位了。」谢尚书虽不及薛帝师,但能混到内阁的老狐狸,本事也不容小觑。

谢莫如问,「他是何时致仕的?」

「陛下亲政后一月,他便上了致仕的折子,陛下再三挽留,不允他致仕,他最终挂冠而去,回了青城山,自此再未踏足帝都城。」

谢莫如不辨喜怒的说了句,「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顿一顿,谢莫如又问,「宁国公与薛帝师交情如何?」

谢尚书道,「当年薛帝师之风采,倾倒整个帝都城,他有一样本领,如当初宁国公府与英国公府可以称得上对头了,但宁国公与英国公对其才干都相当赞赏。彼时,宁国公生辰在六月初七,英国公生辰在六月初八,这两位国公都是当朝重臣,他们生辰偏也离得近,又因是死对头,每年自六月初,朝中必是一半人去宁国公府吃酒,一半人去英国公府贺寿。待薛帝师入帝都中了状元,他是初七的正日子去宁国公府,初八的正日子去英国公府。倘换了别人,如此两面讨好,两位国公怕也不能相容,偏生二人还都没有说过他一字不好。且,娘娘也知,凡大户人家过寿,断然不是一日的事,正日子前三四天就开始摆酒待客的,能在正日子那天招待的,都是主人所青眼的贵客。两位国公都是武将出身,当年,薛帝师是文官,他虽宣文殿辩经会上大出风头,自身学问亦佳,但没有两位国公的支持,怕也做不了帝师。」

谢莫如微微一笑,「听祖父说着,的确不似凡人,倒似神仙。」

谢尚书不吝赞美,「薛帝师少年成名,彼时薛帝师之风采,较之神仙也差不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