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一众皇子们讲究父慈子孝,最显眼的标识就是大家进宫请安的次数频繁了。
建平帝鼓励,下面的儿子们也乐意彰显孝道。
这里头唯独魏王不太积极,其实也不是不积极,只是他向来是个刻板的性子,进宫请安他也来,且来的十分有规律,十日一次,雷打不动。
这日,又轮到魏王进宫请安,他按照惯例来到干清宫。
到的时候,正逢着被召来议事的大臣散去,所以几乎没有耽误时间就被小太监请了进去。
魏王这人话少,至少在外面是这样,请安的话来回就那么几句,说完他就打算离开了,却被建平帝叫住。
“你那书院倒是做得有声有色,我听李文源说这次补进一批书吏才思敏捷,公务熟稔,办事十分有效率。”
李文源是内阁的阁臣,兼着吏部侍郎一职,而建平帝提及的事情,还与晋江书院的分馆有关。
凤笙因设女子分馆有感,觉得绍兴的师爷能成帮,能言传身教,能父传子承,能自成系统,为何其他的不能呢,这个想法在这几年里被魏王实现了。
魏王专门在男子馆之外,又设两馆,专门用来培育书吏、师爷类的人才。
提起这个,就要说说大梁的官缺制度。
按照朝廷制度,官员是有定数的,在员满却有人侯缺的情况下,又称补缺。其中又分入流与不入流,入流之官自然指的是有品级的官员,不入流的则是没有品级,又称流外之官。
看似不入流的官员十分不起眼,殊不知这类人的基数才是最大,例如每个州县定编不过二三十名,实际上超编的却有数倍不止。
就不提下面地方的衙门,京中六部、五寺、通政司、都察院等府部衙门,所需的吏员数量极大,又因位卑却责任重大,所以各处招募书吏的要求极高。
一部分是选派,从那些科举无望侯缺的举人中选,这种人极少,因为多数能考中举人的,都看不中小小的一个吏员,若是有钱又有人脉,选派一个流内官也不是不能,何必去做个不入流。
还有一部分纳银充吏,也就是捐银买缺,这种人是最多的。却又因龙蛇混杂,滥竽充数,以至於即使人选进来也不堪重用,费时费力,白吃俸禄。
而晋江书院的分馆恰恰解决了这点,择了那些於科举之上无望者,重点教其吏员的基础才能,诸如草拟公文、拟制案卷备忘、填发捕票、填制赋税册籍等等。
Tips: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a href="http://www.52shuku.vip" target="_blank">www.52shuku.vip</a>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传送门:排行榜单 好书推荐 古代言情 种田文 甜宠文 假面的盛宴 官场